2024-06-04 17:02:38 浏览量:48
关注
(2024年5月13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特别是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引领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稳健前行。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25周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出战略部署,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提出“四个发力”重要要求,要求建设“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二、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四川发展需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抓好经济、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牵引性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开展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培育数据交易流通生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依规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优化整合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落实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优化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完善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费优惠政策,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编制实施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实施重大人才计划和重点领域人才专项,深入推进人才管理授权规范试点,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集聚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高端产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高技能人才和工匠队伍。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加强科创类股权投资基金培育引导,研究设立省级成果转化类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加快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提高投资风险容忍度,壮大耐心资本,优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三、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加快形成区域共兴新格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保障,坚持全省一盘棋、先发带后发,构建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推进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二)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抓好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
(三)全面加强美丽四川建设
始终坚持大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加强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强蜀道翠云廊古柏群等古树名木保护,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开展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森林“四库”建设。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广元、巴中、雅安全域开展省级试点。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降碳集中攻坚。加快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全面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化宜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建设。
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一)优化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就业优先,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培育“川字号”劳务品牌,强化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保障,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办学水平,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做好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实施“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双高计划”和“三名工程”。高水平筹建成都美术学院、广安理工学院。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逐步提高医护比、床护比,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健全“一老一小”工作机制,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健全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开展适老化改造与便利支付服务。
(二)探索促进共同富裕新机制
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措施,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转化知识、技术等要素的经济价值。完善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因地制宜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合理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健全儿童福利体系,强化特殊困难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分类保障。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总结推广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帮扶、打造农村创富共同体等经验。
(三)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
推进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加快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机制,推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苏祠建设国家一级博物馆,加强皮洛遗址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地名天府”文化品牌,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农文旅、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培育一批高水平旅游名县,加速推进入境游,促进旅游市场规范有序,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深化体教融合,积极发展赛事演艺经济。
五、构建更高水平安全格局
(一)保障重要初级产品供给安全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五良”融合,实施“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和“天府良机”行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扩面增产,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粮食、生猪和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强化能源安全保障,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加快雅砻江等清洁能源走廊建设,增强电力顶峰兜底能力,加强骨干电网建设,提升电网互联互济水平,统筹建设虚拟电厂,推进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有序开展外电入川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保障体系,多措并举降低用能成本。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学开发利用钒钛、稀土、锂、磷等矿产资源,推动增储上产、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布局建设新型钾肥产能基地。加快建设现代水网,推进引大济岷等骨干水网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国家储备设施建设,服务构建大国储备体系。
(二)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控,稳妥处置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分层分类系统推进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促进政府债务按时足额还本付息,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有序化解存量,加强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监管,严防“爆雷”风险。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风险研判,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工作阵地。
(三)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四川法治四川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推动制定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新技术发展等条例。统筹开展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纵深推进政法领域改革,深化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优化法律服务供给,强化合法权益保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化涉藏州县依法常态化治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重大政策特别是涉民生政策的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和问题处置。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建设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动社会治理向“深耕善治”转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强化禁毒防艾综合防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抓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深入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强化地震气象水文监测预警,提高防震减灾救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能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快山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实施。
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
坚定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担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切实提高抓好经济工作的能力水平。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持续深化“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和统计造假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杜绝生态环境破坏大、投入产出效益低的粗放式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贪大求洋、一哄而上,防止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把各级党委(党组)贯彻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作为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加强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确保科学论证、科学决策,防止同质化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注重在高质量发展一线发现、培养和使用干部,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突出考察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政绩考核、目标考评等有机衔接。大力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来源:四川日报 )
●省发展改革委等16部门共同印发《四川省2024年“数据要素×”重点工作方案》聚焦12大领域加“数”前进
●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第四批多式联运经营人等级评估工作正式启动